我国在用汽车数量多,分布广、使用环境复杂,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因此,要对在用汽车进行排放控制,从管理的角度上讲异常困难。
(1)我国汽车运输业的格局已发生变革
我国的汽车运输业早已跳出了计划经济时期以专业运输单位和大型工矿企业自备车辆运输为主的旧框子,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隶属关系、各种经济成分、各行各业共办运输的新格局。
同时,汽车以十分迅猛的发展趋势进入家庭。因此,车辆所有权、使用对象、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以及运输形式、车辆使用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这样复杂纷繁的运输群体和运输结构形式,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在用汽车排放控制政策,进行有效管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我国运输汽车所处的运行环境千差万别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运输汽车所处的运行环境千差万别。而各地区制定的车辆使用政策和排放控制指标又相距甚远,不利于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
(3)我国现行的车辆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现行的车辆管理体系存在着明显的行政意志痕迹和部门利益痕迹,管理上亦存在着多头干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弊端。一些行业自成体系,脱离车辆管理的统一制度另搞一套;有些地方和部门实行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使车辆管理无法统一实施。比如,除军车管理外,大型矿山、油田用车辆、一些特种车辆(如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邮车)等,多采用独立的车辆管理体系,非常不便于实施全国统一的车辆技术管理政策,势必影响对汽车排放的控制。
再则,就目前我国汽车运输的现状而言,许多经营户对车辆缺乏科学管理,不能合理使用。如出现超载、以修代保、随意加装设备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管十几年来车辆技术管理部门、汽车维修管理部门、交通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并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措施,但如何将全社会的在用车辆纳入科学的、制度化的技术管理轨道,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